文姓:文化源遠流長,早在西周時期文姓就已出現。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55位。在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下文氏后人不斷繁衍遷徙。在當代文氏人口已達17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17%,2007年在全國姓氏中人口排在第100位。文姓是發源于北方的姓氏,后來興盛于南方。今日文氏族人以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和四川為多,另山西、山東、河南、吉林、香港等地也有文氏后人分布。國外文氏以韓國為最多,其余華人較多的地方一般也有文姓僑胞。
源流一
出自于姬姓,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據《風俗通義》等有關資料所載,商朝末年,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漸強盛起來,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脅,就找借口殺了周人(姬姓)的領袖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即位后,勵精圖治,深得國人擁戴,被商紂王封為西伯。因西伯聲望太高,紂王又找借口將西伯囚禁,后釋放。西伯歸周后,以賢臣姜尚為輔佐,先后吞并了虞、芮、黎(今山西長治西南)、崇(今河南嵩縣北)等國,并建豐邑(今陜西長安灃水以西)作為國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其實力超過商王朝。西伯在位50年,他死后,其子周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滅商大業,于公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朝,建都于鎬(今陜西長安灃水以東),追謚西伯為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周代衛國將軍文子之后。據《姓氏考略》等所載,西周初年建立的衛國(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縣>,又遷都于楚丘<今河南滑縣>,后又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前209年,為秦所滅),至春秋時期的衛獻公時,有個將軍叫孫文子,是個很有聲望的人物,孫文子的子孫有以祖字為氏,稱文氏。
源流三
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西周初,周武王封炎帝裔孫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許(在今河南許昌市),建立許國,為姜姓諸侯國。春秋時,許國受鄭楚所迫,經四次遷都,前576年遷葉(今河南葉縣西南),前553年遷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前529年復遷葉,前524年遷白羽(今河南西峽),前506年遷至容城(今河南魯山縣東南),戰國初年為楚所滅(一說滅于魏),子孫四散。除有以原國名“許”為氏外,還有以許國開國君主文叔之字為氏,就是文姓.
源流四
出自姓媯姓。為媯滿之裔孫。據《左傳》記載,舜為庶人時,堯妻之二女,居于媯汭,其后因以為氏姓,姓媯氏。舜崩,傳禹天下,舜子均商為封國。周武王克殷紂,乃復求舜后,得媯滿,封之于陳國,以奉帝舜祀。春秋時期,陳國有一公子名媯完,乃媯滿第十代孫,因宮廷之變后于周桓王二十年(公元前700年)逃到了齊國。公子完感謝齊桓公姜小白賜田地邑城之德,遂指田改姓為田氏。此后公子完第十代孫田和“田代齊姜”于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被周王室冊命為齊侯。公子完逝世后,齊王曾賜其謚號為“敬”,史稱田敬仲完!锻ㄖ?氏族略》:田氏既陳氏。陳厲公子完,字敬仲,陳宣公殺其太子寇,敬仲懼禍奔齊,遂匿其氏為田。陳田聲近陳故也,又齊襄王之后,本田氏,后改法氏。法,姓也,齊襄王法章之后,本田姓,齊滅于秦,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為氏。敬,姓也.公子完子孫有姓:陳﹑田﹑法﹑敬等四種。
①是以謚號命名的姓氏。戰國時,齊國(今屬山東)有貴族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號稱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后來齊國貴族田甲叛亂,孟嘗君逃到魏國(西周時分封的諸侯國,在今山西芮城北),在魏任相國,死后謚號文子。其后人也有以“文”為氏的。
②出自敬姓避諱改姓!妒匪?文彥博傳》指出,“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其先本敬氏……”.五代后晉時,文彥博的曾祖父敬時為避晉高祖石敬瑭之名諱,將敬字拆開,一分為二。凡是姓敬的,要么改姓文,要么姓茍.約在公元947年后晉為后漢所滅,敬氏不存在避諱之嫌了,茍氏、文氏的有些后代相繼回復為敬氏,有些則沒有復回原姓。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成為宋太祖。由于趙匡胤的爺爺名叫“趙敬”,如此一來敬氏又犯了帝諱,文彥博祖父文銃(號挺之)只好再次改為文氏或茍氏。
源流五
改姓或小數民族文姓。① 滿族喜塔喇氏、文扎氏,蒙古族鄂依羅特氏,錫伯族溫都爾氏改姓文。
② 土家、黎、壯、布依、回等民族均有文姓。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范燮,著名春秋時期晉國上卿范武子(士會)之子,又名士燮,字子文,史稱其為“范文子”,簡稱“文子”、“范叔”,是晉國范氏家族首領的繼承人。
這在史籍《晉語》中韋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源流七
源于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威王田因齊之孫田文,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戰國時期,田氏齊國有個貴族叫田文,就是那位“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田因齊的孫子,封號為孟嘗君,食邑在薛(今山東滕州東南部)。
源流八
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厲公媯佗之后裔,屬于避諱改姓為氏。據史籍《風俗通義》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有敬君,原陳厲公之子仲,謚為敬,其支孫以謚號為氏!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文學掾,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文學掾,亦稱文學史,是漢高祖劉邦設置的一種官位。
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黎族、壯族、布依族、回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文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周文王、孫文子(孫林父)、許文叔(姜經初、甫父乙、許信公)、范文子(范燮、士燮、范叔)、田文子(田文、孟嘗君)。。文--西伯追謚周文王,庶孫以號文氏昌。
《史記》上有個“桐葉封弟”的故事:“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碧坪蟾麜x。成王與叔虞同為姬昌(周文王)孫,姬發子。姬昌崩,姬發興國,謚父曰“文”。叔虞六代孫、即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為雁門文之發祥。時在西周,距今三千年。
《文族宗譜》中記載:河南南陽的唐河縣、社旗縣文姓是在明朝初期由山西洪桐縣遷居到河南唐河縣。
春秋時,文姓主要活動于河南、山東、湖北一帶,戰國時,文姓已經播遷到江準地區。兩漢時,文姓西進四川、北上山西、南下跨過長江。唐朝時文姓已經出現在兩廣地區,尤盛在江西和安徽。其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
宋朝時,文姓大約有18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3%,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約占全國文姓總人口的30%。文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江西,這三省文姓大約占全國文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廣西。全國形成了北部晉豫冀、南部江西兩塊文姓聚集地。
明朝時,文姓大約有16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7%,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中,文姓人口增長為負值。面對戰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文姓。文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四川、江蘇四省,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廣東、山西、湖北、廣西、陜西。江西為文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文姓總人口的23%。宋、元、明時期,文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文姓聚集區。
當代文姓的人口已達170萬,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排在全國第一百零九位。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萬激增到170萬,增長了10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如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廣西、四川、廣東四省區,大約占文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重慶、海南,四省市又占了25%。湖南為當代文姓第一文大省,居住了文姓總人口的14%。全國形成了湘桂粵、川鄂兩塊文姓聚集區。在600年間,文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些區別,向南和向西是流動的主流。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粵桂瓊、湘渝、貴州大部、福建西端,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有的達到2.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4.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9%的文姓人群。在福建中部、江西東部、湖北北段、安徽西南、河南南部、山西西南、陜寧大部、甘肅東南、云川大部、貴州西端、黑吉東部交界處、新疆西北,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5%--0.3%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9.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15%的文姓人群。
今日文氏族人以廣東、江西、廣西、湖南和四川為多,這五省文氏約占全國文氏人口的75%以上,其中湖南、廣東兩省就占全國文氏人口的38%左右。
堂號源遠流長,出之有典,代代相傳,不可被擅改,是各個姓氏編纂家譜的主要依據。簡言之,堂號就是祠堂的名稱、稱號。堂號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它們或為了族人緬懷先祖,或是為激勵斗志,它成為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和激勵后人的象征.文姓的堂號有許多如六義堂,雁門堂,信國堂、正氣堂等,其中多與國信公文天祥公有關,實則因為后人崇敬和緬懷天祥公.
六義堂
六義堂,為今湖南衡山,江西部份地區等文氏堂號。這里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明此堂號的來源。在宋景定五年,文天祥蒞永新固塘省族,聞族叔正道公(字公行,號蓬山)六個兒子俱中了舉人,于是為其寢堂題寫“六義堂”匾名,并賦詩贊之;吾愛張子厚,西銘識性情。四海皆兄弟,矧我有同姓。吾宗蓬山翁,屏居樂閑靜。三峰筆格橫,一水冰壺瑩。才華眾所推,聲名日以盛。六子俱名經,擇師必端正。巋然六義堂,昕夕事吟詠。經以雅頌風,緯以賦比興。塤唱而篪和,金聲而玉振。講論俱精詳,初匪隔壁聽。兒孫立階庭,蘭玉輝相映。談笑既雍容,衣冠猶伊靜。雕盤錯珍饈,芳樽酌佳醞。座客皆簪纓,勸酬總名勝。我為宗族來,升堂展家慶。因參譜系源,獲睹文章印。心懷報主恩,無從接先進。憂國忘其家,老身況多病。朝野日瘡痍,國是靡有定。臨別淚縱橫,聞風時問訊。
信國堂、正氣堂
信國堂、正氣堂:宋代文天祥為左丞相,封信國侯,進屯潮陽,元將張弘范掩至,文天祥被俘,拘燕三年不屈,作《正氣歌就義》。此后文姓后人分別以信國堂、正氣堂為各宗祠堂號.今浙江省溫州江記島有一"宋文信國公祠",兩側有對聯:側身天地成孤注,滿目河山成一舟,中間門庭大書:天地正氣.廣東潮汕地區,廣西部份地區文姓多以正氣堂為堂號。
雁門堂
大約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時,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孫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門。祈改以祖(姬昌)謚(文)為姓。是為雁門文之發祥。其后人以其邑地名為堂號,今江西,湖南等部份地區文姓人以此為堂號,
化蜀堂
此堂號多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區文氏所用,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舒城縣春秋鄉楓香樹村人,漢景帝末年為蜀郡守,興教育、興賢能、修水利,政績卓著。他成功地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公立學!笆摇,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班固在《漢書》中評論說:“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所以,其后人取其義,謂文氏堂號化蜀堂。
燕門郡:戰國趙武靈王置郡,秦、西漢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南)。相當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寧武等縣以北、恒山以西、內蒙古黃旗海、岱海以南地區,東漢移治陰館(今山西代縣西北)。
家譜
1929年文暖玉修有《文氏宗譜》。
文天祥所撰 永和文氏宗譜:序:以一家視一族,則一家親;以一族視四海。則一族親;溥而視之四海,皆同胞之親也。所以渙渙華夏巍巍文姓,高山流水天下一家是也.江西永新坑東固塘文氏族譜,(清)文耕心、文應夢修纂,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后唐]文時。
江西萍鄉萍西陂頭文氏族譜,(清)文嘯山等修纂,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明]文朝宗。
湖南湘潭柏陽文氏族譜八卷,(清)文佐凱纂修,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宋]文寶,始遷祖為[明]文廷書。
湖南醴陵東堡文氏族譜六卷,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宋]文天祥,始遷祖為[元]文賢叟。
江西萍鄉文氏誠齋公支譜,(清)文叔來編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明]文必達。
湖南醴東東堡文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清)文景韓纂修,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元]文賢。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族譜,(清)文道盓,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江西文氏通譜二卷,著者待考,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文春元。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修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江西永新文氏統譜十八卷,(清)文子鴻纂輯,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后唐]文時,先祖為[宋]文公行。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三修族譜四卷,(清)文堯臣修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十六卷,(清)文武斌纂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漢]文翁,始祖為[漢]文黨。
湖南寧鄉文氏八修家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旃。
中湘古塘文氏四修族譜十九卷,(清)文祖枚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久大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文氏三房四修支譜六卷,(清)文大原等修,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仙洞文氏族譜,(清)文南剛等纂輯,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文仙洞。
江西萍鄉陂頭文氏四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文朝宗。
石羊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衡山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支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上湘龍潭文氏家譜七卷,首一卷,(民國)文縣云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雁門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西萍鄉湘東縣城文氏四修族譜六卷,(民國)文星海續修,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明]文必達,分支祖為文應魁。
文氏續修族譜,(民國)文含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曲石精廬刻本一冊。
湖南寧鄉文氏九修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旃。
湖南湘潭鹿嶺文氏六修族譜二十二卷,(民國)文傅干總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祖為文郁商。
江蘇蘇州文氏族譜續集,(清)文含纂輯,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蘇州曲石精廬石刻本。始祖為[后唐]文時、[元]文俊卿。
湖南寧鄉文氏亨房族譜六卷,(民國)文光錫,文大源主修,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先祖為[元]文丙三。
湖南長沙團山文氏家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文家暹等主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明初]文固清,支祖為[明清]文時彭。
湖南衡山坪上文氏十六修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衡山文蓬公派六修族譜七十八卷,(民國)文瀚德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衡山六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冊。
湖南長沙文氏沅房族譜四卷,(民國)文光棣等主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F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文氏三房族譜,(民國)文大原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文氏敬房族譜六卷,(民國)文碧山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山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南房支譜,(民國)文濤生,文溶川主修,民國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文伯琦,先祖為[明]文淵淙。
湖南攸縣寨裹文氏七修族譜五卷,首一卷,(民國)文惠元纂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先祖為[西漢]文翁、[后唐]文時。
湖南衡山觀湘文氏十六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鉛印本。注:先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元]文寶。
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文漸、文茂、文鸞。
湖南湘潭中湘古塘文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仙源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文仙源,先祖為文思謙。
湖南文氏七房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萍鄉萍北桐田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六義堂房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遷祖為[宋]文伯琦,先祖為[明]文淵淙。
湖南湘鄉高沖文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為[后唐]文時,始遷祖為[宋]文伯琦。
湖南醴陵醴南芷泉文氏五修族譜二卷,(現代)文昭徉主編,2002年計算機排印本。注:始遷祖為[元]文美濟。
江右文氏通譜,(現代)《江右文氏通譜》編纂委員會文強、文起等主編,2006年計算機激光照排膠印本。公開出版。
廣東云浮羅定文氏族譜,詩中命名(國家建設)詩中的一句 用于人名,例文國X、文家X、文建X、文設X 。族譜始祖「文泰隆(龍)」
湖北黃岡地區文氏家譜字輩:再可一運,繼楚宏光,豐源名盛,家道隆長,應承先緒,學啟賢良,順理華國,憲章佐邦,保世永大,慶衍熾昌,德厚敦遠,裕哲瓊芳,云輝達業,傳潤發揚,洪觀維振
江右文氏通譜新字輩:常弘先祖德,仁義禮智信,風節貽澤遠,紫陽耀邦達,千石竹枝青,萬山松柏勁,江右云天高,世代有才俊。
山東萊陽文氏字輩: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
湖南長沙文氏字輩: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錫福,友孝忠烈,英賢蔚起,名振楚澤,學修登仕,經綸華國。
河南南陽市唐河少拜寺鎮文氏字輩: 家修廷獻,金聲玉振, 鴻恩廣慶,福德永昌,本立道生,云集天祥 。
河南固始文氏字輩:世承忠緒,永傳飴芳,克清先澤,雍冠伯良。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太平鎮文氏字輩:“有 登 啟 元 萬 序 思 紹 金 德 成 慶 永 遠 發 吉 長”. 四川巴中文氏字輩:再秀玄華思,元本維光國,士興永紹宗,志已大庭通。
四川廣安文氏字輩:國正天心順,三清大道成,翠榮光明顯,祥瑞獻朝廷。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紹義通天達,永遠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綱紀,德政光明廷,丹青萬代傳,遵守先哲志,定為上國旨。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文上一汝從 希光維宗毓 宣宜皆秀宿 仲義永壽福,(1985年起加排):財康德其丙 國明世萬正 祥斯興紹元 錫儒剛健吉
四川營山縣文氏字輩:登科方(匡)仕學,元(淵)明朝正興,廷顯光永耀,世代傳家國。(據傳,湖廣填四川時,文登業父子入川,開啟本支脈)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啟景才彥,承實良國,正天一永,士大光明,遠傳先澤,化成學興,嘉德可紹,通顯世登。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希光維宗毓,志學承先圣,懷德培祖基,詩書啟后裔。
四川射洪縣文氏字輩:世傳經國道,仁有齊家興;必學方為貴,弘施乃克誠。
四川開縣、重慶靜觀等地文氏字輩:至德自尊崇,思承奉圣廷,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倫,燕翼貽謀厚,成功錫慶頻,真誠能續序,雍睦本仁親,詩書敦世業,禮樂裕家聲,大振冠裳澤,元勛百代新。
重慶萬州文氏字輩:時運星方朝,應正永廷之,化啟傳家祚,思宗紹樹宏,富有仁承憲,長才佐建幫,同培光世德,遠大作賢良。
湖南雅安文氏字輩:通明必珠,應之朝在(存),登耀全啟,永尚中(光)希。
湖南耒陽文氏字輩: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澤,詩書顯義方,家修廷可獻,體立運行臧,萬代賢才盛,登朝慶贊襄。
湖南攸縣文氏字輩: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禮秉義,正家有方,遠紹祖志,觀國之光,遵乃彝教,受澤孔長。
湖南衡山文氏字輩:廷繼尚正,應開以大。錫賢明祖德,勤宣慶緒長,詒經宏嗣業,繼遠燦彝章。
湖南湘鄉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湖南瀘溪文氏字輩:盛景宏開,興啟體元,名賢長慶,榮華萬年。
湖南石門文氏字輩:必單景志昌,萬國星成運,闡之士光明,盛世振選學,定繼良忠敬。
湖南澧縣文氏字輩派:光明家風振,學定繼良忠。
湖南桃源文氏字輩:必發公派:光明盛世昌隆際會忠。必達公派:機儒起南國道承先正。大任公派:嗣臣士之上錦繡光愈隆丕振忠。合譜字輩: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龍山文氏字輩:必大景子思,X X 廷中添,尚曰志體宗,光明盛世昌,隆際(吉)會忠(中):合譜新字輩(同桃源) 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注:龍山縣水田壩文氏系桃源上文必發公之后,于清乾隆三十一年遷入,始祖成章(字灼 志字輩)
黑龍江哈爾濱文氏字輩:嘉志開福業,立道繼士長,子承佩仕德,怡祺振永昌。
遼寧大連文氏字輩:世殿先鐘治,安懷永化成,順心增基業,元士復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輩:新華傳家本,賢才繼世生,弘勛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廣西玉林文氏字輩:紹宇興岐鴻業遠,丕基信國慈欽長。
貴州長順、廣西凌云文氏字輩:尚現朝華應,天國金洪世,啟永庭昌光,開順克如興。
貴州大方文氏字輩:天玉德中達,子開朝顯昌,洪隆鐵先廣,永遠振家邦。
文天祥嫡支文氏字輩:“安時儀天道伯汝元廷朝世子應時策名揚標鐫綿長永錫衍及新年英偉俊發振祖墓墀”。
湖南望城文氏字輩:“常守先德光大前哲惟善錫福友孝忠烈英賢蔚起名振楚澤學修登仕經綸華國”。
湖南東鄉文氏字輩:“師圣希賢承家輔國世濟其美克光祖澤仁孝立本德義允全發名成業福祜萬年”。
湖南道縣文氏字輩:“添仲應朝世升一坤錫為清輝元應載□生”。
湖南桃源文氏字輩:
必發支派:“光明盛世昌隆際會忠”;
必達支派:“機儒起南國道承先正”;
大任支派:“嗣臣士之上錦繡光愈隆丕振忠”;
三支合派:“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耒陽文氏字輩:“日永承祖志世守法言昌孝友昭先澤詩書顯義方家修廷可獻體立運行臧萬代賢才盛登朝慶贊襄”。
湖南攸縣文氏字輩:“德承自舒世植忠良守禮秉義正家有方遠紹祖志觀國之光遵乃彝教受澤孔長”。
湖南衡山文氏字輩:“廷繼尚正應開以大錫賢明祖德勤宣慶緒長詒經宏嗣業繼遠燦彝章”。
湖南湘鄉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綿正士端期上英才望拔先詩書徽甲第禮樂紹薪傳在昔垂忠義克繩仰象賢”。
湖南瀘溪文氏字輩:“盛景宏開興啟體元名賢長慶榮華萬年”。
湖南石門文氏字輩:“必單景志昌萬國星成運闡之士光明盛世振選學定繼良忠敬銘同佩熙鼎式襄仁培元本業守典章容和瑞兆協贊名揚壽增恩錫秀蔚祚長”。
湖南澧縣文氏字輩:“光明家風振學定繼良忠”。
湖南醴陵文氏字輩:“應世其昌大振家聲咸昭慎守顯達增榮繼起恢先光耀宗盟熙朝人瑞寰海鏡清”。
湖南桃江文氏字輩:“潮福紹仕友昌章宗大應尚勝嗣維賢萬邦隆盛德永世進忠良明顯昭謨烈宏達喚書香心傳其肇孔慎修克發揚四海承聲教三湘詠樂康都欣生意厚遙祝歷年長夷裔求能立中原競自強飛翔猶鳳舞騰舉又龍驤治可希虞夏功宜邁漢唐軒黃道澤遠攸久固吉祥”。
湖南東安文氏字輩:“克振家聲遠貽謀燕翼長試書承后澤俊秀裕前芳根節存中道生安賴上蒼沛然清操見極力則顏張”。
湖南宜章文氏字輩:“天克華成儀維春忠君友德廣時明福緣善慶集云錦禮樂詩書燦日星”。
湖南新化、安化、漣源、冷水江文氏字輩:“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綸燕翼治家瑞宣揚錫慶祥明修傳漢代治化定經邦典范光前哲洪澤裕后昆國泰民康富長久樂升平”。
江右文氏通譜新字輩:“常弘先祖德仁義禮智信風節貽澤遠紫陽耀邦達千石竹枝青萬山松柏勁江右云天高世代有才俊”。
四川廣安文氏字輩:“國正天心順三清大道成翠榮光明顯祥瑞獻朝廷”。
四川富順文氏字輩:“紹義通天達永遠思祖宗大福朝仲仁忠孝征綱紀德政光明廷丹青萬代傳遵守先哲志定為上國旨”。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啟景才彥承實良國正天一永士大光明遠傳光澤化成學興嘉德可紹通顯世登”。
四川營山文氏字輩:“希光維宗毓志學承先圣懷德培祖基詩書啟后裔”。
四川開縣、重慶靜觀文氏字輩:“至德自尊崇思承奉圣廷一必存忠孝節義正紀倫燕翼貽謀厚成功錫慶頻真誠能續序雍睦本仁親詩書敦世業禮樂裕家聲大振冠裳澤元勛百代新”。
四川雅安文氏字輩:“通明必珠應之朝在(存)登耀全啟永尚中(光)!。
四川宜賓文氏字輩:“一啟國旗單學仕應明廷宗支萬代云賢才咸通達將相住金陵”。
四川蓬溪文氏字輩:“白字永國知忠天章子西榜自萬化見顯模定遠基賢才名祿位德壽著書詩禮儀通懷寶儒風運孔尼”。
四川南溪文氏字輩:“義朝啟正文尚天世在友”。
四川瀘州瀘縣、湖北麻城、孝感文氏字輩:“大明嘉應國萬年道德興仁義禮智信光乾裕後坤”。
湖北宜昌文氏字輩:“完太漢承寅希耀運高汝先志承廷啟世家光宗耀”。
湖北松滋文氏字輩:“曾宏緒裕坤家生恒振大”。
湖北秭歸文氏字輩:“文應光世學,德秀發先祥,士習紹宗永,儒林啟緒昌”。
湖北荊州文氏一支字輩:“世裕坤家生恒振大”。
湖北荊州文氏一支字輩:“錫洪范九敘守漢高三(山)章”。
山東萊陽文氏字輩:“碩貴時恩起豐玉同洪獻志瑞林甫春榮”。
山東臨沂莒南文氏字輩:“占連鳳章永孝洪”。
山東沂水文氏字輩:“宗某高某君淑建大永定振某善富全洪利清方成”。
山東樂陵文氏字輩:“守德庭升書玉炳建”。
重慶萬州文氏字輩:“時運星方朝應正永廷之化啟傳家祚思宗紹樹宏富有仁承憲長才佐建幫同培光世德遠大作賢良”。
重慶萬州武陵文氏字輩:一正忠永承,光華啟運亨,世傳思紹祖,德耀應常明
重慶文氏一支字輩:“山處元喜子西幫安家興祖宗功德大世代中孝天”。
貴州大方文氏字輩:“天玉德中達子開朝顯昌洪隆鐵先廣永遠振家邦”。
貴州長順、廣西凌云文氏字輩:“尚現朝華應天國金洪世啟永庭昌光開順克如興”。
廣西玉林文氏字輩:“紹宇興岐鴻業遠丕基信國慈欽長”。
廣西南寧、欽州文氏字輩:“祖有大裕德吾家萬世興”。
江西吉安文氏字輩:“大民嘉應國萬年道德迷正仕端其尚英材望派先”。
廣東高州文氏字輩:“賢圣明永海創達干起家”。
河南南陽市唐河少拜寺鎮文氏字輩:" 家修廷獻,金聲玉振, 鴻恩廣慶,福德永昌,本立道生,云集天祥"
河南固始文氏字輩:“世承忠緒永傳飴芳克清先澤雍冠伯良”。
黑龍江哈爾濱文氏字輩:“嘉志開福業立道繼世長治成丕士德曰啟振永昌”。
遼寧大連文氏字輩:“世殿先鐘治安懷永化成順心增基業元士復忠明”。
安徽六安文氏字輩:“新華傳家本賢才繼世生弘勛多厚道立志永昌明”。
內蒙古通遼文氏字輩:“宗泰顯化三國振民澤賢”。
臺灣文氏一支字輩:“名永振家……”
文氏一支字輩:“光廷玉樹之蘭秀紹繼先明中義全”。
文氏一支字輩:“國啟登景運學士朝廷方才高宗德光賢能君祿厚榮華世代昌”。
文氏一支字輩:“亮士光萬正大幫國勝平齊佳興魁梧祿為傳高升”。
文氏一支字輩:“家紹宏運中正賢良”。
文氏一支字輩:“德伯忠正玄永久立必賢仁杰昌大有世代億長聯”。
文氏一支字輩:“朝正永廷之化啟傳家作成仁世澤長首先思遺訓紹逑煥新章”。
四言
傳詩說禮;撫國附民:上聯典指晉初臨江人文立,蜀漢時曾在太學傳授《毛詩》、《三禮》,歷官尚書、太子中庶子、衛尉。下聯典指明朝徽州人文獻,成化年間舉人,任監察御史,巡按北直、云南、河南,所到之處,貪官惡吏望風而逃。后升任湖廣副使,以治行卓越著稱一時。
興文化蜀;定策滅吳:上聯典指西漢舒縣人文翁,少年時好學,通《春秋》。景帝末年任蜀郡守,在成都修官學,興教化。武帝時令郡國都立官學,始于文翁。下聯典指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字少禽,楚國郢人。越王勾踐時,越國被吳國擊破,勾踐困守會稽。文種獻計,到吳隨賂太宰嚭,得免于亡國。勾踐入吳為人質,文種主持國政。勾踐歸國,君臣刻苦圖強,終于滅了吳國。
竭忠體國;盡節勤王:上聯典指宋文彥博,連事四朝,任將相五十年,名聞四夷。下聯典指宋文天祥,德祐初應詔勤王,后為元兵所執,不屈死。
潼川世業;潞澤家聲:此聯為文氏宗祠“三芝堂”堂聯。
煙樓世澤;正氣家風:此聯為文氏宗祠“正氣堂”堂聯。
宋廷柱石;文廟馨香:此聯為文氏宗祠“正氣堂”堂聯。
五言
詞書列四絕;詩畫第一名:上聯典指宋朝詩書畫家文同,善詩、楚詞、草書、畫,有“四絕”之稱。下聯典指明朝詩書畫家文元善,字子長,號虎丘,萬歷間卒,年三十有六。王穉登銘其墓曰:“畫品第一,詩品第一!
六言
比文風于鄒魯;標逸致于吳興:上聯典指西漢官吏文翁,廬江舒縣人(今安徽廬江)。漢景帝末期,為蜀郡守,興修農田水利,重視教育,曾派小吏至長安,就學于博士。又在成都興羅學校,入學者得免除徭役,并以成績優異者為郡縣吏。蜀地文學,比于齊魯。武帝時令郡國皆立學校,自文翁始。卒后蜀人祀之。下聯典指宋朝詩書畫家文同。文同,字與可,梓潼人,號笑笑先生。又稱石室先生,錦江道人。進士,官司封員外郎。善畫竹及山水。元豐間,出守湖州,故亦稱文湖州。有《丹淵集》。
七言
兼八法丹青之勝;擅一時絲竹之奇:上聯典指明朝書畫家文徵明,初名璧,又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之譽。曾以貢生任翰林院待詔,三年后辭去。擅詩文書畫,尤善書畫,工行草,精小楷。他名重當代,學生甚多,形成了“吳門畫派”。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世稱其畫兼有趙孟頫、倪瓚、黃公望之長。下聯典指宋朝寧化人文寶,字仲賢,太平興國年間進士,歷官陜西轉運使加工部員外郎、忠武軍行軍司馬。能寫詩,善篆書,尤其工于鼓琴。
彈鋏始知皆瑣旅;枕戈方信是雄才:此聯為北宋大臣文彥博《閱史有感》詩句聯。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汗青:此聯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祠聯。文天祥,江西吉安人。二十歲中進士第一名。曾組織義軍抵抗元軍入侵。公元1276年任南宋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留,脫險后,南下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聯合抗元。1278年在廣東海豐被元軍所俘,期間作《過零丁洋》詩示以抗元之志。后被押送元大都,迭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在大都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人傳頌。公元1823年1月9日被害。
洛社英鳳昌百代;文山浩氣壯千秋:上聯典指三國魏大將文聘。下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八言及以上
洛邑耆英,出將入相;廬陵正氣,取義成仁:上聯典指北宋大臣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天圣年間進士,累官殿中侍御史,慶歷末年以參知政事拜相,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判河陽。司馬光為相,請他任平章軍國重事,后加太師銜,封潞國公。前后任將相五十年,歷四朝。晚年與富弼、司馬光等人在洛陽組織耆英會,為一時盛事。下聯典指南宋大臣、文學家文天祥,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人,理宗時狀元,歷任刑部郎官、贛州知州、右丞相。德祐初年,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在鎮江脫險,輾轉流亡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后退守廣東,加少保,封信國公。被俘后寫《過零丁洋》詩以明志,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受元人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被害。
忠季昭明,奚啻青天白日;襟懷瀟灑,渾如秋月晴云:上聯典指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下聯典指宋朝詩書畫家文同。
文震亨(1585年~1645年),字啟美,系籍長洲(今江蘇蘇州)。
文震孟(1574年~1636年),明代官員,書法家。初名從鼎,字文起,號湘南,別號湛持,一作湛村,漢族,明南直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曾孫。生而奇偉,遐稜上指,目光射人,與世所傳文信國像無異。年五十始成進士,為熹宗改元歲,廷對大魁天下。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卒年六十三。文震孟酷愛《楚辭》,頗有自比屈原之意。朱由嵩在南京稱帝,追謚“文肅”。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峰、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峰山人、五峰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侄子。
文從簡(1574年—1648年),明末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明代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曾孫,文嘉孫,元善子。
文翁(前156~前101) ,名黨,字仲翁,廬江舒人,西漢循吏。
文丑
東漢末年河北名將。建安四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準備攻延津。五年,袁紹渡河兵至延津,使文丑與劉備挑戰,曹操以輜重就道餌敵,文丑兵亂,遂被操擊破而死。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
清代洋務派首領之一,盛京(近遼寧沈陽市)正紅旗人。他曾歷任清朝工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1861年充任總理衙門大臣,參加“祺祥政變”。后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他奉行奕忻的主張,竭力推行洋務“新政”。
政治名人,江西萍鄉人,光緒進士,曾任翰林院侍讀學士。他贊成光緒親政,支持康有為發起強學會,因而受到慈禧太后的嫉視,被參革職。戊戌變法發生后,東渡日本。他能詩詞,也有慨嘆時事之作,著有《云起軒詩抄》、《聞塵偶記》等。
小說家,滿洲鑲紅旗人,曾官徽州知府,后改任駐藏大臣,以病未就任,卒于家中。晚年作有《兒女英雄傳》。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明代書畫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詩文書畫皆工,尤精于畫,在畫史上他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傳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美名,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名重于時,子弟甚多,人稱“吳門派”。
篆刻家、書畫家,文徵明長子,繼承家學,亦善書畫,而精于篆刻,風格工穩,與何震并稱“文何”。
畫家,文徵名次子,工小楷書,善畫山水,筆墨秀潤,兼能花卉。
北宋宰相,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他前后任事約50年之久,名聞四夷,后被封為潞國公。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者)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大臣、民族英雄、文學家。他生當南宋末年,始終不渝地堅持抗元斗爭,抗元失敗后在五坡岑(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被害。他所作的《指南錄》可謂為詩史,獄中所作《正氣歌》,尤為世所傳頌。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文種
春秋時楚國人在越國任大夫,輔佐越王勾踐,君臣刻苦圖強,終于滅亡吳國。后勾踐聽信讒言,賜劍命他自殺。
文儀,號革齋,又號竹居,鄉稱君子長者。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文天祥的父親。著有《寶藏》三十卷,《隨意錄》二十卷。
文運昌(1884-1961),名士荇,字運昌、詠昌,湖南湘潭人。早年畢業于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和湘鄉縣立師范學校,是毛澤東當時湘鄉親戚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人。他不僅極力幫助毛澤東走出風氣閉塞的韶山沖到湘鄉東山學校就讀新學,而且多方尋找各種新書報供毛澤東閱讀學習,用新知識開闊毛澤東的眼界。
文七妹(1867年(丁卯年)2月12日—1919年(己未年)10月5日),原名文素勤,湖南湘鄉棠佳閣人,文天祥后人,18歲時與毛澤東的父親毛貽昌結婚。 毛母為人心地溫厚,待人寬容恭讓,節儉勤勞,深得毛澤東兄妹及鄉人的尊敬。
文強(1907-2001)是一位經歷極為特殊的老人。他的父輩曾追隨孫中山,本人是文天祥的23世孫,還是毛澤東的表弟,文強17歲拜見過中山先生。文強還是毛澤東的親戚。他說自己的姑母文七妹就是毛主席的母親,毛主席是他的表兄。他和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感情最深,中學畢業后,兩人曾乘同一條船去報考廣州的黃埔軍校。文老考上了黃埔軍校四期,與林彪同期,與周恩來的弟弟周恩壽、李大釗的侄子李運昌等為同班同學,而毛澤覃則進了毛澤東在廣州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文強在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共青團,1925年到廣州后由周恩來介紹轉為中國共產黨員。
文潔若,1927年生于北京,曾任職于三聯書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日本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協會會員。同時是著名作家蕭乾的夫人。
1985-1986年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訪問學者和東京東洋大學客座研究員,赴日研究日本近代與現代文學。
1980年代,多次赴英、美、德、挪威、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香港等地,從事文學交流活動。 2002年,被推選為世界華文文學家協會名譽理事。 2004年,被評為資深翻譯家。
(1941.8.6—2007.7.30)著名表演藝術家文興宇,曾任中央實驗話劇院副院長。1941年生。1963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中國著名居導/表演藝術家。代表作品有話劇《楓葉紅了的時候》、《靈與肉》、電影《愛情麻辣燙》、《天涯歌女》和電視劇《我愛我家》、《西部警察》等,并導演電視劇《城市稻草人》、《電腦之家》、《活個精神頭兒》及舞臺劇多部。文興宇已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喜劇演員之一,并被同行親切地稱為“文老爺子”。
文頌嫻
香港tvb女演員,代表作《錦繡前程》《談判專家》《金裝四大才子》
文章
內地新生代男演員,代表作《奮斗》《裸婚時代》
文俊輝(Jun),1996年6月10日出生于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韓國男子演唱組合Seventeen成員,歌手、演員。
文一,[清]僧。字竹居,住江寧(今南京)忠祐王廟。善蘭竹。嘉慶時(一七九六―一八二0)與朱魯南(沂)等九十余人結金陵畫社,馬掬村(士圖)有畫社丹青引詠之!赌詈、蘭言》
文成浩 (1956.9—) 別名文成,朝鮮族, 吉林龍井人。擅長油畫。
畫家文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文從簡女,文徵明玄孫女,精于花草蟲蝶畫的創作。
文延禮,大專學歷,現任臨沂市蘭山區南北道清真寺阿訇。自1997年至今,任山東省伊斯蘭教協會常委、省伊協教務委員會委員、臨沂市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教務委員會主任、蘭山區政協委員等職。
文心(1930年—1987),戰后一代的小說家兼電視劇作家。
文曉依,藝名“醋醋”,國內新生代配音演員,擅長各種類型的蘿莉及少女角色,此外,也能演繹呆萌的正太系角色,現隸屬于上海“音熊聯萌”配音團隊,在國內多部人氣動畫中都有獻聲,主要作品有《饅頭日記》饅頭,《納米核心》米婭,《小花仙》夏安安《王牌御史》等。
文曉艷,生于1978年5月,博士學歷、學位,副研究員職稱,工作于武漢理工大學光纖傳感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文曉玲教授,出身于教師家庭,祖籍重慶,漢族,中共黨員。1980年7月畢業于長春師范學院中文系,分配到長春市實驗中學任教。1985年8月調入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歷任教師、文秘教研室主任、旅游教研室主任,現任人文科學系主任。2003年1月評為教授。1993年起兼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大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2004年兼任吉林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
文靜,內地女演員,畢業于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文伏波,湖南省桃江縣人,1925年8月出生。水利學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文一波,1965年8月出生,湖南湘鄉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研究生導師,F任北京桑德環保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兼任蘭州交通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等高校環境工程學科博士研究生導師等職務。
文劍平,男,1962年出生于湖南,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學士學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態學碩士學位、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工學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中國國籍,擁有澳大利亞永久居留權,現任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同時兼任膜科技、江蘇碧水源董事長和北京碧水源凈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會長、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第四屆理事會執行理事、北京水務理事會常務理事。
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現為演員
文浩,藝名sputea,mcc紅人館成員,1994年4月12日出生于湖北赤壁,祖籍:江西,祖先:文天祥。
中國內地女演員,因出演《丑女無敵》而被觀眾熟知,F為星之國際簽約藝人。
文劍聲,先祖文天祥,是第24代后人。早年隨父移民英國,后與馬來西亞女華僑文碧蓮結婚。2007年繼承了戈爾達1000萬英鎊(當時約值港幣1.7億元)遺產,稱為全球新聞人物。2013年1月初,文劍聲上訴高院狀告身為香港城市大學學者的胞弟文劍峰,要求取回新田兩塊祖業地皮。
文禎中,男,漢族,1957年5月出生,河南南陽南召縣人,博士、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任平頂山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生態學分會副理事長、《家畜生態學學報》副主編、河南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動物學會副理事長、“河南省林業生態。ㄉ鷳B河南)建設規劃”專家、河南省省級重點實驗室——中英昆蟲遺傳與生物技術聯合實驗室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林業廳廳級重點實驗室——低山丘陵生態修復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文根英
文根英,即文瑾瑩,韓國影視女演員。1999年參演電影《路上面》出道。2000年出演電視劇《藍色生死戀》被觀眾熟知。2004年主演電影《我的小小新娘》,榮獲“大鐘獎”和“青龍獎”最佳新人獎及人氣女演員獎。2008年憑借電視劇《風之畫員》獲得百想藝術大賞電視部門最佳女主角及SBS演技大賞最高獎,均是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從藝十余年,她成功主演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和電視劇,屢獲大獎,無疑是韓國青年一代女演員中的佼佼者。
文熙。1978年3月14日-),韓國男歌手,1996年作為韓國人氣組合H.O.T.的隊長出道。2001年H.O.T.解散后展開獨立發展,同年10月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Alone》。2005年入伍,2007年底退役,如今正朝全方位音樂制作人領域前進。
文政赫,韓國藝人,擅長作詞作曲,英文RapMiddle和低音Rap代表作品:《Love Letter》。獲得過美國街舞的冠軍。電影作品有《火鳥》、《新進社員》、《順其自然》等。
文誠熏(문성훈),韓國組合NRG成員,排行第四,擔任Rapper。1980年10月15日出生,出生地為美國加利福尼亞,身高177公分。畢業于韓國著名學府成均館大學。2001年,文誠熏為了患肝硬化的父親,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并因此獲得了“成均館”孝子獎。2005年底,文誠熏回美國繼承家業,暫時離隊。2011年,與女友成婚。
文正赫,韓國演藝明星,代表作品:最強七友(08/06/17首播)Eric 火鳥劇照 que sera sera
文玄雅(문현아),韓國9人女子組合9Muses成員,首次亮相在2010年單曲專輯《Let`s Have A arty》。
文應麟,文華宙,文朝籍,文煥章,文先明,文先國,文選,文在中,文彥,文詠珊,文雪兒,文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