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姓:出自姬姓。為周武王之族人,據(jù)《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記載:周武王有弟叔穎受封于賴國,賴國被楚靈王滅亡后,后人以國名為姓。此一來源被后人稱為“賴氏正宗”為出自河南的賴氏。賴姓是一個中文姓氏,在《百家姓》排名第98位,約占全國總?cè)丝?.18%,約250萬人。
歷史上賴姓重要人物有:西漢交趾太守賴先,唐朝光祿卿賴文雅、宋朝地理學家賴文俊,元代文學家賴良,清朝書畫家賴珍、賴鏡,太平天國賴漢英、賴文光,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賴傳珠。
源流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于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后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是為河南賴氏。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nóng)氏的后裔,以國名為氏。據(jù)《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于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東遷,于商代在河南厲鄉(xiāng)縣建賴國,依附于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后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zhèn))。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后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源自少數(shù)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于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均有賴姓。
歷史記載
據(jù)《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于古代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為周武王之弟叔穎 后裔。秦漢時
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載:“漢有交趾(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太守賴先,蜀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賴文。”這一時期,居于潁川的賴姓發(fā)展最旺,是為“潁川郡”。
魏晉南北朝時,賴姓加入了為躲避紛亂由北方而南遷的隊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均有賴姓足跡。據(jù)《賴氏族譜》所載,東晉有賴忠誠任虔州(今屬江西省)知府,后人賴光遷居松陽(今屬浙江省),到賴遇時已成當?shù)匾淮罂ね瑫x安帝親題“松陽郡”賜予賴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陽”為郡號,并尊賴光為開基始祖。另外,賴光后人有遷居江西者,且在當?shù)匕l(fā)展成為大郡望,治郡為南康郡。
隋唐時期,政清民和,賴姓繁衍愈盛,各支脈競相延伸,蔥蘢郁茂。宋元時期,賴姓又有大量南遷者,可以說是賴姓歷史上繼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大遷徙。這次南遷,使得發(fā)源于中原河南之地的賴姓更加稱盛于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賴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來,治郡為河內(nèi)郡。明朝初年,賴姓又有遷居于四川、云南一帶者,并且多數(shù)融入阿昌族。
早在明朝末年賴氏就出現(xiàn)在臺灣。由于大陸賴姓遷臺較早,數(shù)百年來,賴姓在臺灣得到了較快的繁衍滋長,成為臺灣省族人較多的姓氏之一。追溯臺灣賴姓之源,同大陸的賴姓一樣,同宗于中原。他們是福建、廣東的賴氏先人之后移居去的,據(jù)臺灣<賴氏族譜>:“其由潁川繼遷松陽,自莊公始······莊之子遇,遂以松陽為君·····”;臺中賴羅傳宗親會的資料也載:“泊州世祖燦生七子,其中二子仍居松陽,余五子均遷江西,其留居松陽者,其后一部分始遷福建,先后散播于汀州、寧化、上杭、永定、吉田、延平、永安、南靖、詔安、平和等地。至四十九世祖顯益、顯祖延顯,原居詔安縣官坡鄉(xiāng),生五子,長子卜隆居平和縣心田鄉(xiāng),遂為心田一世祖,次子卜英及五子卜羅,均留詔安原籍,三子卜芬移居平葛竹鄉(xiāng),四子卜茂則遷平和安厚鄉(xiāng),亦各為當?shù)刭囀祥_基祖。其后裔孫之渡臺者,以平和、心田鄉(xiāng)為最多,葛竹、安厚次之,大埔、揭陽、饒平又次之。”到臺賴氏分別由福建和廣東遷居。福建這支來源于泉州,入臺后多居于沙鹿、鹿港、清水、臺南、高雄等地。來自廣東的這支,多源于饒平、大埔,入臺后多居中部和北部的新竹、苗栗、桃園、臺中等地。臺中賴姓始祖叫賴云從,為唐末入閩的后代。乾隆年間從漳州移居臺中三份埔的。
潁川郡:秦王政17年置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相當今河南登封、寶豐以東,尉氏、郾城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以北縣地。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叔穎。
南康郡:晉太康三年置郡。東晉移治贛縣,相當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此支賴氏,為賴光之后。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以北原陽縣。
河內(nèi)郡:楚漢置郡。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地區(qū)。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
松陽郡: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西南部,1958年撤消,并入遂昌縣。此支賴氏,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賴光。賴光3世孫遇公,晉寧康年間任江東太守,上書朝廷,晉帝御筆親書《松陽郡》封松陽為郡。明成化二十二年江西賴氏宗族共同商定尊遇公為江西賴氏始祖,稱松陽賴氏。
潁川堂:賴氏族譜載:“賴氏之先本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三子仲叔九代之孫穎公。宣王時錫封潁川,是為賴國。潁公之后,計十四世而國并于楚,子孫遂隱居潁川,以賴為姓,以潁川為郡焉。”故潁川為賴氏發(fā)祥之地,堂號潁川源此。潁川,考其地在今河南省信陽縣。
秘書堂:唐代賴棐,從小聰明,7歲會寫文章。20歲通九經(jīng)百家之言。乾元中,中了進士,拜崇文館校書郎。他不愿干,退居鄉(xiāng)里,人們把他的家叫做“秘書里”。
此外,賴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康堂”、“河南堂”、“西川堂”、“松陽堂”、“五常堂”、“五美堂”、“錫美堂”、“懷德堂”、“積善堂”、“思敬堂”、“水聲堂”等。
1、賴姓是一個發(fā)源于北方,而在歷史演進中成為以廣東為主居地的典型南方姓氏。
2、賴姓人才輩出,尤以宋明兩代江西萬安為盛,故有:“一縣兩代人才多,江西萬安賴氏興”的佳話流傳于世。
3、賴姓字行嚴謹,寓意深遠。如民國時抄本《賴氏家譜》中有福建賴姓一支字行為:“壽福承祖澤,光宗寄昆賢。”
秘書世第
“秘書世第”題辭出自賴氏第五十四世祖妙通公。族譜載:“西漢平帝時,以文學選舉官任秘書郎,升崇政殿大學士,仕至嘉議大夫贈太子太師。”晉朝右軍王羲之為之作象贊曰:“忠心報主,直義純良,凌煙閣士,四海稱長。”
秘書歸里;
御史敢言。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唐代雩都人賴菜,字忱甫,七歲能寫文章,十五歲通曉九經(jīng)及諸子百家。乾元年間中進士后,授官崇文館校書郎,不去就任,退居田里,人稱他住的地方為秘書里。下典指說明代廣昌人賴瑛,字世杰,永樂年間進士,官御史,剛直坦正,遇事敢言。后官至參政。
秘書世第;
積善家聲。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通用堂聯(lián)。
秘書世德;
御史家聲。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通用堂聯(lián)。
松陽世德;
潁水家聲。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通用堂聯(lián)。
志匡王室;
名噪秘書。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賴棐事典,下聯(lián)典指明賴瑛事典。
水源木本;
聲遠韻長。
——佚名撰廣東省羅定縣[今市]賴氏宗祠水聲堂通用聯(lián)
好古家聲遠;
秘書衍族長。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秘書遺后家聲遠;
好古傳芳世澤長。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思親篤念光前哲;
敬祖虔誠蔭后賢。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思敬堂”堂聯(lián)。
致信致誠,秘書世德;
愛親愛族,好古家聲。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福建省賴氏宗祠大廳正柱聯(lián)]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追本溯源,千秋思祖德;
承前啟后,萬代念宗功。
——賴氏適中宗親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福建省賴氏宗祠]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懷恩我祖克勤古儉以光門第;
德愿兒孫×是則效丕振家聲。
——佚名撰臺灣省臺中市北屯區(qū)軍功寮賴氏宗祠“五美堂”堂聯(lián)
賴姓族人位于軍功寮的五常堂,五常堂的門匾“順天應人”、“家存詩禮心存德”。軍功寮的開發(fā)與臺中市四十張犁賴姓,族人淵源深厚,賴姓族人早期遷入以三分埔(今松竹里附近)與二分埔(今平田、平心里附近)為根據(jù)地,賴家在臺定居始於十五世的賴云從公,歷史上記載賴姓族人的資料頗多,賴云從先生所傳五子,即為人們所熟知的“五美”,其后人所建祠堂即稱為“五美堂”位于今松竹路上,而后賴姓十七世祖先賴日貴先生,生于嘉慶二十五年,因經(jīng)營事業(yè)有成,遂援例捐貢生受“歲進士”銜,成為當時臺中的大戶之一,到了乾隆末年,三十張犁的土地幾乎皆為賴姓族人所有。賴姓家族歷史輝煌,日據(jù)時期依舊顯赫,日據(jù)日據(jù)明治31年(1898年),賴氏先祖長榮公為賴氏“心田五美”之后代,由頭張遷居于今之二分埔,建有三合院原取名“懷德堂”廳堂有對聯(lián)。原三合院之門樓系以土埆建筑,不很顯眼,日大正13年(1924年),其子賴崇仁依唐山地理師建議,另建新門樓於舊門樓之南,謂此后家業(yè)能飛黃騰達,取易經(jīng):“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以“積善”樓名,期勉后世子孫都能行善助人,樂善好施之意。而積善樓今為臺中市定古跡。軍功寮的賴姓族人為第二與第四房后代,在軍功里二鄰建成巷有一座賴姓五常堂,興建于日據(jù)時代,門前有日式庭園造景,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建筑,內(nèi)在建筑古色古香,饒富趣味,歷經(jīng)“九·二一”(1999年)地震的摧殘,至今房屋外觀仍保持得相當完整,現(xiàn)仍為賴姓族人居住。日據(jù)時期軍功一帶的賴姓族人多以煙草事業(yè)為主,而熏仔的栽種與烘熏曾經(jīng)是大坑、軍功寮及廍子一帶重要的產(chǎn)業(yè),昔時太子樓(煙樓)的數(shù)量即代表財富的象征,而軍功寮一帶的煙寮,幾乎拿為賴姓族人所有。賴家是北屯區(qū)的大姓,從乾隆年間,賴氏先祖從漳州府
平和縣心田鄉(xiāng)老家移民渡海來臺開始,即定居于三十張犁,從經(jīng)營糖廍開始,逐漸拓展其事業(yè)版圖,而終成為地方首富。爾后,從三分埔、二分埔、賴厝乃至軍功寮、濁水巷一帶,都可見賴姓族人的趿跡,從日據(jù)時代至光復以后,賴姓族人一直是臺中市的望族,時至今日仍居地方各項重要職位者,不勝枚舉,對地方發(fā)展及各項建設影響甚鉅。
潁水周封,綿延萬里裔孫傳四海;
松陽晉敕,勃發(fā)千秋業(yè)績布九州。
——佚名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福建省賴氏宗祠大廳口柱]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念先人立身教家,不外綱常大節(jié);
囑后裔繼志述事,毋忘忠孝初心。
——佚名撰臺灣省臺中市賴氏家廟“錫美堂”聯(lián)。
祖祠坐南未山兼丁,丁盛興華夏;
諸公面北艮水運財,才雄振國威。
——賴天慶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福建省賴氏宗祠]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平伐外夷功昭日月,脈自松陽根蒂固;
捍衛(wèi)家國社稷安寧,源延潁水世澤長。
——賴漢良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福建省賴氏宗祠]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潁水蒼茫,流源長遠,好古傳芳遍華夏;
松陽勁翠,葉茂枝繁,秘書遺后逾環(huán)球。
——賴承華撰賴姓宗祠通用聯(lián)[福建省賴氏宗祠]
此聯(lián)為賴氏宗祠“秘書堂”堂聯(lián)。
先人原重和宗,從明水結(jié)廬,望云每憶湖山宅;
小子何能耀祖?自丹墀旋里,登堂猶帶御爐香。
——清·賴華鐘撰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鎮(zhèn)曲尺街賴氏家廟聯(lián)
此聯(lián)是位于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鎮(zhèn)曲尺街的賴氏家廟在清嘉慶年間改建竣工后,壬戌科進士賴華鐘回鄉(xiāng)探親祭祖時親筆所題,文字對仗工整精致,字里行間流露著對聯(lián)作者寒窗苦讀之后高中進士的喜悅之情和對故里、先人的懷念。對聯(lián)原是一副木刻金字長聯(lián),掛在賴氏家廟的大廳上,可惜早已遺失。
貞節(jié)牌坊,為古時表揚守寡婦女,終生守一的堅貞風范而設。臺灣全島現(xiàn)存的這類牌坊,共有七座,分布于臺南、大甲、新竹、臺北、北投、苗栗等地苗栗賴四娘節(jié)孝牌坊,為三級古跡,坐落福星山。這座石坊原建於文昌祠側(c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地震后,因拓寬道路,遷建于南苗天害廟西側(cè)。1958年又因天云廟改建,而移置貓貍(福星)山,整座牌坊,由石柱、石塊構(gòu)成,古樸莊嚴。正面上方鎢有“圣旨”、“天旌節(jié)孝”及“臺北府新竹縣貓貓街儒士劉金錫之妻賴氏節(jié)孝坊。光緒九年”字樣。兩側(cè)石柱上鐫有臺北府知事陳星聚所撰對聯(lián)。另外尚有四幅頌贊賴氏的對聯(lián),鐫刻在石柱的正面成背面。一副是新竹縣訓導劉鳴盛撰,一副是臺澎道兼督學劉璈撰,另外兩首撰述的人芳名模糊不清。賴氏丈夫不幸去逝,她決意堅守“忠臣不事二生,烈女不嫁二夫”的古訓,抱璞守貞,矢志不嫁,守節(jié)盡孝,享壽八十三歲。夫弟舉人劉禎感佩四娘之孝節(jié),以已長子世熙過繼為嗣。鄉(xiāng)人感念她節(jié)孝可風,于是呈請清廷旌表,光緒九年(1883年)奉準立坊,時年七十八。平心而論,這種爭議,并不妥切,軌歷史觀點言,任何一項古跡古物古城古厝,都有它之所以形成的時代背景。我們不必以太嚴肅的學術(shù)角度去討論,想想這些受朝廷旌表的守節(jié)婦女,在她漫長人生旅程中,普獲有美好那么短暫,卻為守著那仿似有似無的情愛,煎熬數(shù)十載的更漏而無悔無怨,那份艱苦卓絕的貞烈,已足以讓人景仰與肯定,也證明了人世間的確曾經(jīng)有過不變的愛情。
青年尚未婚,柏舟永矢;
百發(fā)能完節(jié),楓陛榮褒。
——佚名撰臺灣省苗栗縣賴氏節(jié)孝坊聯(lián)
素履全貞直樹綱常萬古;
黃章寵錫九堪俎豆千秋。
——劉鳴盛撰臺灣省苗栗縣賴氏節(jié)孝坊聯(lián)
貞婦全夫直以苦衷補天憾;
待親訓子祇留奇行翼人倫。
——佚名撰臺灣省苗栗縣賴氏節(jié)孝坊聯(lián)
十四歲節(jié)齡守閨門,無慚一家忠義;
七八戴孝名傳史冊,增色兩代科名。
——陳星聚撰臺灣省苗栗縣賴氏節(jié)孝坊聯(lián)
想當年夫死身、婦死心,不死青孀留動節(jié);
觀此日顯對人、幽對鬼,自對皓首得芳名。
——劉璈撰臺灣省苗栗縣賴氏節(jié)孝坊聯(lián)
賴布衣,賴先,賴瑛,賴禮,賴和,賴寧,賴文政,賴漢英,賴文光,賴秋實,賴璉,賴祖烈,
賴榮傳,賴傳珠,賴際發(fā),賴少其,賴大超,賴俊,賴月華
賴 裴
江西省雩都(今于都縣)人,唐乾元年間進士,被任命為崇文館校書郎,未赴,退居鄉(xiāng)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秘書里”。
賴 鏡
城西人,明代畫家,詩、書、畫俱精,時稱“三絕”。
賴祿孫
元朝寧化人(今屬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間贛寇作亂,欲殺其母,祿孫以身蔽母曰:“寧殺我,勿傷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祿孫含唾煦之。
賴世隆
明朝清流人,宣德進士,官編修,曾獻策平定鄧茂作亂,招集散亡盜賊十余萬,功勛卓著。
賴傳珠(1910-1965)江西省贛縣人。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賴毅(1903-1989),湖南省平江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賴達元(1917-——),江西省石城縣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賴光勛(1914-2003),福建省永定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賴春風(1913-1993),江西省寧岡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賴金彪(1906-1935),廣東省大埔縣人。閩東工農(nóng)游擊第7支隊的創(chuàng)建者,革命烈士。
文藝界:賴雅妍,賴琳恩,賴聲川,賴亞文,賴水清,賴廣昌,賴偉康,賴薇如,賴盈瑩,賴偉鋒,賴晶熙,賴良淦,賴國術(shù)
政治界:賴斌,賴清德,賴英照,賴峰偉,賴幸媛,賴國根,賴聯(lián)明
文化界:賴晨,賴德全,賴維波,賴慶國,賴建清,賴宗卯,賴俐華,賴有賢,賴楊剛
商業(yè)界:賴丹丹,賴振元,賴海建,賴霖楓
科學界:賴世燿

貴公網(wǎng)安備 52010202000011號